速录速记网 http://www.sulufans.com
投稿邮箱:sujipx@163.com
当前位置:>> 首页 >> 速录研究 > 电脑速记 > 录音整理,也是一门学问

录音整理,也是一门学问

发布时间:2024/4/19 17:03:18 阅读次数:3152
最近在中青院新闻系为亮哥招募实习生,为即将到来的“两会”时事圆桌做准备,很多报名者问起什么是“录音整理”,也有人听到是只是整理录音就热情度明显降低。就本人去年10月初做“中共十七大”的时事圆桌的经验,感觉录音整理并不是简单地把听到的打字到WORD就完事了,里面还是有很多考验人的东东滴~特写此总结,与各位分享:

首先是整理者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性。一旦接下任务,中途必须放下其他所有工作一心整理,如果有极特殊情况也要做好交接班,这不是校园学生媒体过家家,弄不好整个报纸就要为一个人的失误调整所有版面,那就别想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了。按《南都》的规矩,一般是下午和晚上整理录音,记者定下DEADLINE,第二天上午(比如7:00前)把WORD文档传到他邮箱(此前手机要24小时开机,保持“非静音”,以便随时联系),中午记者交稿,第三天上午见报。按照目前的打字速度,1小时的录音大概整理3个半小时(根据讲话人的语速和普通话标准、清晰程度略有调整)。每次大概整理两三段录音,总计8000字左右。

试想你听到的是连续1个钟头的学术观点,而且基本是毫无新意、枯燥乏味的政治教科书内容,你难道不抓狂吗?如果那个人是中央党校某重量级教授,你仍然必须按照他的话语影响力,逐字逐句地整理。如果那个人是中央党校某重量级教授,你仍然必须按照他的话语影响力,逐字逐句地整理。整理一定要选择噪音相对小的地方(比如图书馆、自习室等),排除干扰,精神高度集中。因为哪怕只是一个字的疏忽,比如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”和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”,对他们来说都是政治上的大不同。在“两会”“党代会”时期,这些重大、敏感问题尤应慎重,否则就会让居心叵测者抓住一向打政策擦边球的《南方都市报》的小辫子,成为南都的历史罪人。当然,这不仅是耐心、细心的问题,还需要整理者有一定学术修养和政治敏感性。我做过一篇中央党校老教授(曾起草十六、十七大报告)的访谈,单是核实里面出现的专有名词,我就在百度知道和其他专业网站花了1个小时,有时还要把领导人讲话一字不漏地在新华网、人民网等权威官方网站上挖出来。

在原则性问题上保持“零失误”的前提下,整理者还要确保文字内容的连贯性。对于一些跳跃性比较大的学者,他的思想可以信手拈来、天马行空,记者却不能把读者搞得晕头转向,这时候需要把录音前后出现的相同主题的不同谈话整合到一起(一些不重要的专家可以直接删掉废话,只留大意,但什么专家才重要呢?这个要和记者及时沟通)。我做过一个外交学院专家对科索沃独立的访谈,8000字的录音整理里,单是“坚持联合国主导”就谈了4000字,记者说他头疼,让我把废话删了,最后只剩1000多字!

除此之外,不同记者对相同稿件还有不同的处理风格。有些强调现场感,可能要求你把里面的“吧”“呢”“啊”等语气词全部保留;有些强调言语简洁,可能要求你把复杂的长句改断;有些强调思想性,可能让你在导语中把录音中所有重点概括出来,有些则看你写得慷慨激昂就很满意。

当然,录音整理并不那么让人望而却步,通过录音整理,我拜读了未经报纸删节的原生态观点(有些是禁止在报上发表的),也更近距离地接触到各位学术大师和学界重量级人物(有一次带着老师的鲜花,去一位专家的家中做客,另一次联系前驻南斯拉夫大使,和外交部五六个部门打交道)。也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打字速度和中文听力,在一些重量级报道中的署名也会成为应聘中的重要筹码。

我终于明白,为什么很多媒体会把录音整理作为记者入门了。

[1]

 
返回速录fans首页

上一篇:双飞速录软件 一个跨输入法的并击..

相关标签:录音整理,会议录音整理
相关文章

图文报道